鐵柱跟格邏簡單解釋了一下什麼是工廠,後者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。
沒再耽誤時間,兩人止住了話頭,很快投入到正事之中。
去看過了冒石油的地方後,鐵柱便托人給木其爾帶了信,想讓她向方仙兒L報備,調一些技術上的“專家”過來指導開發石油。
牙地遼闊,傳信得好一陣才能收到。
鐵柱也沒閒著,先帶著大家風風火火打井、種糧食,順便還規劃了幾片西瓜地,打算種些西瓜吃。
方仙兒L說了,牙地晝夜溫差大,瓜果種出來都會很甜,西瓜和哈密瓜都屬於水大的果種,夏天若能吃上一瓣,彆提有多快樂了。
說起來,這些西瓜種子還是公主送來的。
據公主自覺交待說,她之前不止與莫卻結盟,私下裡還與西邊的吉拉有些來往。
這些西瓜是吉拉從其它地方弄來後,又轉送給公主的友情之禮。
她管這東西叫胡瓜。
吃光了瓜後就把籽留下,如今又給鐵柱。
不過,自從決定和談,公主就開始與吉拉減少聯係並保持距離。
對此,吉拉那邊似乎頗為不滿,直罵公主是個偷瓜賊,接觸他們隻是為了騙瓜,並發誓再也不會放任何一個瓜流入牙地。
牙地以後彆想再有瓜吃!
有了這般狠話,鐵柱他們手中捏著的,搞不好就是最後的西瓜籽,必須得好好種。
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。
好在方仙兒L有先見之明,給了他許多培育西瓜的法子,對於種瓜一事,鐵柱還算有些信心,吉拉的算盤大約是要落空了。
除了種瓜,籌辦工廠也不能鬆懈,這就需要許多鋼材鐵料。
好在有了法櫃,可以在方仙兒L那領不鏽鋼盆解決燃眉之急。
要忙的事情比較多,鐵柱他們就一直在北地鑽營。
見他這邊完全抽不開身。
公主之前提過的鹽井和瓷窯,就由木其爾她們前去驗收。
此前,微寧公主與木其爾在會麵後相談甚歡,很快就達成了融洽的合作意向。
在得知木其爾要來看鹽井,公主也親自為她引路。
“這裡的鹽井產量都很一般,比不得我在南邊見過的那些。”公主說道,“不過好在這片地方可以打井的地方多,且不少都是火井,製鹽倒是比較方便。”
她怕木其爾看鹽的產量不高,誤會她給的是劣質鹽井,生了嫌隙,便想提前解釋清楚。
聽她這麼一說,木其爾愣了愣,忽然記起什麼。
之前忙著操心和談的事,公主提到火井時,她也沒有深想。
可如今有空了,細究起來,木其爾就回憶起一些地理書上的內容。
在牙地,地下鹽量少也不奇怪。
因為這裡的鹽井不吃香,反倒是有不少含鹽量較高的湖泊可以產鹽,百姓們吃的大多是湖鹽才對。
公主自小
在南邊生活,接觸過的取鹽方式就是鹽井,那邊是因為地理原因,地下儲鹽量才比較大,打鹽井可以豐收。()
若是再往東南一些的沿海地區,吃的就該是海鹽了。
▉想看圓月柚子的《自動售貨機的古代生活》嗎?請記住[]的域名[()]▉『來[]♀看最新章節♀完整章節』()
地理這門學問,若不是有方仙兒L,她們很難了解得這麼清楚。
公主不知曉南北幾地的差異,倒也不奇怪。
再說回鹽井。
木其爾猜測,這塊地方的鹽井分布廣,或許是附近藏著鹽湖的緣故?
抽空可以找找。
倒也不用急,她們有方仙兒L罐裝的“碘鹽”吃,並不缺鹽。
此時那些鹽井最大的益處,大概就是天然氣了。
有石油的地方一般會伴生天然氣,反過來卻不一定。
公主發現的這片地方,應該是片純粹的天然氣田。
在棗兒L姐她們想辦法利用上這些資源之前,將這裡好好保護起來才是最重要的。
心裡有了成算。
看過鹽井後,木其爾又去看了瓷窯。
公主掌握的燒瓷技術來自官家的禦窯廠,自然是不會差。
燒瓷時所用的釉料色彩豐富。
她這些年培養出的一批工匠,技藝也是巧奪天工。
可以說,之前沙夷的大半經濟來源都係在這些陶瓷上。
在製瓷上,木其爾她們是門外漢,沒有任何外行指點內行的想法。
不過,對於改良瓷窯,她們倒是頗有心得。
了解完窯的情況,木其爾便根據興和的經驗提了一些改進建議,例如鼓風的技術,以及窯內特殊的設計構造。
微寧公主對此道精通,一聽點撥,很快就想通了其中妙處。
她覺得這些提議都點到了關鍵之處,不禁對木其爾一行人又高看一眼。
有了現成的好窯,日後不僅可以燒製瓷器,還可以順便燒一下玻璃。
木其爾並不藏私,將製玻璃的法子大方地說給公主聽。
公主聞言很是吃驚:“你們竟然會燒琉璃?看來我這瓷器也沒什麼能拿出手的地方了。”
在這個朝代,琉璃燒製技術沒有傳開,相關製品不常見,所以十分珍貴。
在公主看來,玻璃瓶自然是比瓷器更值錢。
木其爾忙道:“不不不,我們燒玻璃的核心是技術,而你們燒瓷器卻是藝術,是有靈魂的技藝,這還是不一樣的!”
匠人製瓷是很有匠心的,帶有一定的創作成分,她們燒玻璃卻不一樣。
在興和燒出的玻璃,隻考慮實用性,所以沒有太多設計。
比如大塊的玻璃窗,小型的玻璃鏡片。
就算是燒玻璃瓶,基本也是簡單基礎的款式,主要是拿來做化學實驗用的。
不過,正如公主所言。
在這個朝代,純度高的玻璃,就算樣式再簡單,拿到外麵賣也是很稀罕的。
這次接手了瓷窯,日後燒玻璃也可以有分工。
() 興和那邊就專門生產實用的玻璃製品,這裡則是可以燒觀賞型的琉璃製品。
想來公主的能乾匠人們,可以在玻璃上玩出更多的花樣來。
結束了驗收工作,木其爾這邊也沒閒,拉著公主一起熱火朝天地搞起建設來。
而在另一頭。
才從災禍中走出來的九鬥也在努力重建,恢複生機。
原來那位九鬥縣令不知去了哪裡,銷聲匿跡,但默契的是,百姓們也沒人主動問起他。
如今九鬥的事都是方軍的人在管,還有其它幾個有水患的地方亦是如此。
雖然不太厚道,可不少百姓都在偷偷許願,希望方軍能一直待在九鬥,治理這裡。
這天。
大妮放下了課本,走出臨時帳蓬,在另一座帳子門口等待自家的妹子二妮。
之前,她們母女三人從水災中獲救,心懷感激地在方軍組建的臨時駐地好吃好喝地待了一陣。
方軍的照顧無微不至,每日給大家吃的都是精細糧食。
一開始吃的東西叫“餅乾”,後麵她們竟還喝上了稻米煮的肉粥。
那種肉粥是大妮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東西,熱乎噴香的粥喝下肚子,被水圍困的噩夢都能變淡幾分。
照這樣的養法,沒過多久,所有九鬥的百姓就都恢複過來了。不少人氣色甚至比受災前還好上許多。
隻是,大夥心中仍藏著不安。
這些日子發生的事,就像一場夢。
方軍來得及時,做的也極好。
可她們隻要一想到,生活要從一無所有重新開始,就覺得茫然無措,不知該從哪裡做起。
而且,身體上的創傷愈合了,失去親人的痛苦卻鈍鈍地冒了出來,每個夜裡都和刀子一樣削人心頭上的肉。
好在,沒讓大家難受多久,方軍就又派了“心理關懷小隊”過來。
每日,小隊的人都會來找百姓們聊天。
聊的東西聽起來都是些尋常的事物,可說完話以後,大夥都覺得,這心裡不知怎的就舒坦多了。
盛珺也悄悄圍觀了心理治療的過程。
她發現,不管是眠崇還是如今的九鬥,古人們的災後安撫工作都比想象中好做許多。大部分人都很配合,而且很快就能從痛苦中走出來。
究其原因,或許是遭遇的苦難太多,所以不管遇到什麼,都想繼續生活吧……
做完了心理關懷,百姓們就發現,接下來的日子,都被方軍那邊仔細地安排好了,完全不需要頭痛操心。以後的事漸漸清晰起來,沒人覺得茫然了。
就拿大妮一家來說。
大妮和二妮,在方軍看來就是倆小孩兒L,每天去臨時搭起來的學堂念書識字就行。
至於大妮她娘,被編進了災後重建的隊伍,可以親手恢複曾經的家園。
大妮本不想去念書的。
她覺得自己已經和大人沒兩樣了,可以跟著娘一起乾活。
隻是,這個念頭很快就被打消了。大妮最終還是乖乖去讀書。
隻因為方軍的姐姐說,這會兒L並不差她一-->>